台湾桃园国际机场第一航厦的指标字体是新细明体。这个新细明体就是你我电脑中都有的那个系统字体。
自由时报曾报导 桃机设计用的新字体是仿宋字型 。他们错了,这毫无疑问是新细明体。
还记得有商学院的教授跟学生苦口婆心地说到,作报告、简报、履历什幺的,如果字体使用新细明体,那显然是不够用心。不知道这位教授到了桃圆机场第一航厦会作何感想。连大学生交作业都要避免用新细明体当字体,那我们的国家门面怎幺会使用新细明体呢?
不过或许我们应该先追问的是使用新细明体真的有这幺不好吗?用新细明体有这幺过份吗?
问题一:很丑一定要先澄清的是新细明体若用对了地方,也不会真的丑。新细明体在 10 pt 左右大小也堪称是清新素雅的内文用明体。
细明体是台湾的华康公司在刚成立的 80, 90 年代之交,参考日本的本兰细明朝体製作。参考下面的图,可以发现这种风格的明体纤细而锐利,其实是一种依照数位时代的媒体特性所制作的字体,也堪称是非常具有时代感的设计。用对了地方,其实新细明体可以发挥它良好的阅读功能,又不至于太难看。
但原本为了小字设计的骨架、布局,用到机场指标所用的大字上,一切都走味了,相信大家都看得出来,这没什幺好谈的。
或许真正令人感到疑惑的是,我们的主事者看不出来这很丑吗?
根据桃机单位的说法,使用这幺细的字体是为了让旅客「看得更清楚」。原因是细的字体不会因为发光的背板而糊在一起。而且香港机场也这幺做了,我们桃园机场仿效人家国际级的机场,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。
喔!是为了功能性而不得不牺牲一些美感是吗?
这好像有点道理,让我们看看一些模拟图:
光的影响一般来说,指标上不太会採用明体。但这是指「背板发光,字体不透光」的情况,如下图所示:
但这也不是通则,如果 serif 或明体字透过特殊 UD 设计 ,减少粗细对比,把 中宫放大 ,应也可避免此种问题。不过,桃机指标因为文字、背板都会发光的关係,所面临的问题是下面这种:
其实不难发现官方难怪会这幺想,是吧?光从字的线条中渗出,细的明体相较粗黑体,线条的确比较不容易模糊在一起。
而且桃机一航厦,是一个光源平均很暗的地方。在这种环境下,发光的背板看起来会特别亮。又尤其,桃机指标背板的文字与背景都会发光,眩光效果更强。
如同这张图处理过后的,字体在强光源下,对于人眼会看来更粗。所以其实在这种设计里,採用一般做法使用粗黑体,的确线条会糊在一起,如同最后一行。新细明体在这里的优势是,没有什幺粗细对比,甚至没有粗度,几乎就是骨头而已。所以在这种设计下,它可以弥补眩光效果带来的过粗问题。
但问题来了:
指标的用字是这并不只是「容易辨认或否」的科学问题而已,同时也是使用经验的问题,美感不能被排除于分析的脉络中。
这个我们在 字嗨社团 上有过一阵讨论。字体设计师许瀚文特别提出评价设计是不可以撇除美感的,美感并非对功能没有影响。最近设计界不是都在强调使用者经验吗?美感是使用经验里多幺重要的一块,这在指标设计上亦同。使用新细明体可以解决一部分的问题,但那是牺牲了美感所换来的。
如果只是要防止线条糊在一起,使用细的黑体效果也很好,而且还不会有顿点带来的亮度不平均问题。而且,细的黑体好看许多,搭配英文也还行,对形象至少不会扣分。
况且,强调「一笔一划」都看得清清楚楚,也不一定有必要。前阵子 justfont blog 介绍过曾经作为 日本高速公路字体 的「公団ゴシック」。透过这个字体我们可以理解,掌握「轮廓」才是重点。注意如「鹰」的写法,只是掌握了大概轮廓而已,但就已经可以辨认是哪一个汉字。
但是细黑体也还是会有过细、不够明显的问题存在,粗黑体又会糊在一起,新细明体不但过细、不明显,又很难看。所以这归结到后来不只是字体的问题了,而是整个字体设计、光源对比、色彩使用、招牌材质、版面大小,以及资讯流呈现的问题。现行的背板材质与发光方式,对于有散光的旅客而言,不管选用什幺字体,看起来都是一样糊的。
看来桃机指标设计不只是字体需要换了,它需要整个 redesign。